作品/群眾計劃
群眾計劃
12座公車亭的華麗變身|簡俊成 × 復興高中
羅景中 × 金山中學
陳麒任
複合媒材
視場地而定
台二線沿線的12座公車亭:北觀風景區管理處、富基漁港、富貴角燈塔、崩山口、石門區公所、中角灣、清水、清水路41巷口、磺溪橋、大鵬國小、台電北展館、翡翠灣

透過現地的材料採集(尤其是海漂物收集),以多灣獨特的潮間帶生物為構思發想,結合學校環境教育議題與藝術創生的概念,帶領學生參與共創、改造北海岸的公車亭。藉此藝術行動的環境介入,探索環境永續的可能創意提案,並激發大眾對生活、對自然環境的重新關注與覺察。

簡俊成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,現任臺北市立復興高中美術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。他擅長地景裝置、公共藝術及藝術教育推廣。多次於臺灣各地駐村創作、參與國際藝術活動,並三度榮獲國際澎湖地景藝術獎。
羅景中目前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助理研究員。長期投入藝術創作,以多元形式探索對應於大自然的簡練意象。曾多次參與策劃當代藝術大型特展,近年並因工作之故協同推動藝術趨勢創造方案、聚落化生態之建構與整合。
陳麒任台灣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業,曾參與國內多項美展,優異表現屢獲肯定。目前從事室內空間設計,立意透過實踐將藝術融入生活,在媒材運用及空間規劃上皆有其獨特的表現與見解。
公共溫泉私領域|李珮瑜
陶土
尺寸視場地而定
豐漁社區溫泉浴室

萬里、金山是台灣公共溫泉最密集的地方,大屯山系火山地質造就了當地獨有的溫泉文化與生活方式,公共溫泉也形成當地獨特的自然人文生態。此計畫探索公共浴池、陶土、身體與溫泉之間交疊的關係,藝術家走訪豐漁社區公共溫泉浴池,透過工作坊,為那些常去泡湯的當地阿姨們的身體局部翻模、製作陶胚,再混合溫泉水礦物質燒製成型。這些陶器組件除了刻印有阿姨們提供的小故事,最後更將組成一座流水裝置。
李珮瑜,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,創作經常回應個人生命的經驗歷程及角色轉換,從旅美時期個展「美國時間」、台南的個展「管寮時間」,到高雄駁二的「勝雄商行」重現了在鹽埕建國市場對於柑仔店的兒時記憶。2018年進駐洛杉磯交流計畫,曾帶領當地居民用集體創作一同探索「家」的意義。
「移動的金山聲景」田調計劃|洪韵婷
蔡坤霖
黏土、木、聲音裝置、聲音/民眾共創
依場地而定/現地製作
金山遊客中心

此創作計畫以北海岸地理與信仰為核心。透過工作坊,邀請民眾瞭解「拜拜」和「還願」文化,並以陶土捏塑心中理想供品;同時,藝術家使用水下聲音採集儀器,捕捉蹦火儀式期間海面下魚群的聲音活動,也以雙軌錄音紀錄海面上與下的聲音情境。藉由兩者的組合裝置,重新詮釋魚路古道金山段的百年歷史路徑,也嘗試啟發觀眾對於這片土地豐富多元的新思考和感受。
洪韵婷,畢業於德國國立德勒斯登高等藝術學院造型藝術研究所,現職長榮大學美術系副教授。關注於日常生活中的速度、移動性與非地方等當今社會文化特性的當代藝術創作。 蔡坤霖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,擅長透過視覺表現去揭示他所聽到的聲音的深度與細緻內容,重新定義我們對聲音的認知,亦賦予形式與內容全新的連接。 兩位藝術家的合作始於2019日本中之條雙年展Nakanojo Biennale,以戶外採集的駐地創作方法為基礎,分就各自所長結合視覺、聲音與多元形式進行創作。
青鱗磺火|太認真-郭柏俞、佘文瑛
工作坊
裝置、依場地而定
磺港大橋公車亭

長達一個世紀的捕魚方法「蹦火仔」是透過化學物質與水混合,點燃火把,吸引成群青鱗魚瘋狂地躍出水面。北海岸獨特的天然地景資源,將山與海的敘事連結起來,卻也隨著氣候變遷、環境污染,乘著古老技藝的磺火船,逐漸在北海岸的風景中消失。本計畫藉由從地質生成到海洋資源的礦物質沈積過程為靈感,探索人造與自然之間充滿想像的空間。

郭柏俞與佘文瑛同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,國際駐村經驗豐富,自 2015 年開始以「太認真」為名共同創作。在結合田野踏查與視覺藝術的工作中,他們將藝術作為與當地社群建立對話、講述故事、文化交流與學習的方法。

 

共創團隊| 賴亭安、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新生活社會福利發展促進會金山豐漁站

海邊的鳥地方-濱海剪影計劃|王秀茹
戶外水泥漆
2080cmX280cmX3棟
富貴角風藝術營區

風剪了北海岸植物的輪廓,輪廓點明了北海岸的地理環境與氣候。長期承受強勁東北季風吹襲的樹木,形成「風剪樹」的奇特造型。北海岸也是台灣候鳥的迎賓之門,提供適合的棲息環境及富足的食物。這些在風剪樹林棲息、在水田與潮間帶覓食的鳥,使北海岸成為獨特的「鳥地方」。藝術家結合田野調查與工作坊,與居民和孩子們一起共創,以壁畫詮釋北海岸的植物及鳥類。
王秀茹,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班畢業,專職創作,近年以臺灣各部落為創作踏訪基地。擅長與部落的居民一起用地方景物、記憶與故事,共同繪製在地的地圖,有別於科學式的地理描繪,這些地圖除了呈現了自然、人文與生態的意識內涵,也修補縫合了裂斷的人、土地與社會情感。
「海潮」與「植道」:傍海而生的生態系 |劉子平
植物、氰版藍曬
裝置、依場地而定
海上日出海洋咖啡廳
開放時間為11:30-18:00(二三四公休)

此計劃以北海岸的「植物相」為主題,帶領民眾利用十九世紀時被博物學者運用於植物紀錄的「氰版藍曬」,將在地植物影像轉印於布幔,並裝置於臨海的溫室空間。這些如海波般地搖曳波動的湛藍布幔,彷彿訴說在地植相與海洋的故事,將溫室空間轉化為一處以藝術創作連結生態思考的場域,引人思索傍海而生的人文、歷史與自然的關係。
劉子平,生於桃園,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創作理論組博士,現為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專任助理教授。近年創作聚焦於臺灣在地的自然生態與殖民史的關係探索,嘗試以多元手法解構與重構歷史文本,反思所在的島嶼樣貌。
一顆石頭,一片海岸|劉致宏
半透明PVC彩色貼膜、凸版印刷影像
尺寸視場地而定
白日夢咖啡廳

此計畫以校際合作、公眾參與和地方場域串連為方法,回應北海岸特殊的自然景觀,也轉化在地空間,創造讓藝術融入生活、走進社區的契機。藝術家以石門至金山一帶由火山熔岩堆積與海浪沖刷而成之「跳石海岸」的地理特質與自然風貌為發想,帶領在地學童和民眾進行工作坊並收集共創成果,以現地製作方式於石門白日夢咖啡Tea & Café呈現。
劉致宏,生於臺灣新竹,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,屢次參與國際駐村及展覽計畫。奠基於日常觀察的創作,內容面向與媒材形式多元,特別關注經驗與記憶的體認和捕捉。
依海而聲|鄭琬蒨
Podcast、現場表演(10/13,13:40時間視實際狀況)
Podcast、現場表演(10/13,13:40時間視實際狀況)
溪底秘境匕匕庄

本計畫邀請三芝樂天社區居民,透過聲音工作坊,挖掘大家的聲音記憶、打開感官、激發每個人的創造力。學員將透過聆聽發現三芝的聲音,在聲音自造、物件即興中挖掘自己的即興能力。藝術家將化身為錄音師,把過程中的對話、聲響錄製下來,將搜集的錄音、對談、聲響,進行混製,最後在戶外進行一場實驗聲響演奏會。作品的線上版也將以播客(Podcast)的形式在藝術節期間發表。
鄭琬蒨,在台北生活的屏東人,倫敦藝術大學聲音藝術碩士。從小學習古典音樂,後來專注研究「聆聽」的各種現象。擅於組合野地錄音素材、物件聲響裝置、電子合成音來改變聽者的聲音想像。近年來以即興表演和聲音創作為主,創作主題圍繞在長者族群、社會事件、文化觀察、記憶和聲音的感知性。